這下準確多了吧?你時刻能看見驕傲。
脫歐陣營聲稱英國失去對自己命運的掌控,所以要奪回掌控權。「靠目前收入的百分之八十生活」是把它塑造成正面效益。
產品也可以用這種方式行銷——透過效益訴求或透過痛苦訴求。那些喜歡全力以赴、冒險比賽的球迷對這種策略很失望(全力進攻的球賽確實比較刺激好看)。你注意看獲勝方提出的口號。最明顯的例子是來自我們對待金錢的方式。非自動模式的大腦會接受這種賭博,因為期望值是正二十五元:(得到一百五十美元的機率是百分之五十= 七十五美元)−(失去一百美元的機率是百分之五十=五十美元)=二十五美元。
但它們感覺起來卻不一樣,因為兩者的措辭不同。有些人可能會把這招稱為「危言聳聽」,有些人說這叫「政治操弄」。但只要聯電一追上,台積電的28奈米就改版,「每次改版,客戶就會改用新製程,」聯電只好再投資一次,台積電光是用這個方式,就已經「累死對手」。
Photo Credit: 《財訊》雙週刊561期 他把聯電的目標,從追求成為市場老大,變成追求投資報酬率(ROI),「ROI是我們決策的重要指標。」 追求投資報酬率,不一定要是市場老大 如果現金流改善,聯電會再投入7奈米技術嗎?王石堅定地表示,「不做。2018年《財訊》雙週刊561期曾深入報導,聯電放下18年台積電心結的關鍵轉折,以下為完整全文。在先進製程的戰爭中,聯電這條戰艦愈來愈小,台積電愈來愈大。
他發現,破解台積電「累死對手」策略的關鍵,是用理性和紀律,扎實地建立聯電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和財務紀律。「我們到了不能不改變的時候。
但18 年過去了,這件事卻一直沒有發生。」他分析,貴的是建置產能,12、14奈米的產能建置相對就少,「要不要擴建,我會依ROI狀況嚴格控制。」像世界先進等公司不靠先進製程,還是照樣賺錢,聯電擁有的12奈米技術,勝過許多競爭者,這都是聯電的優勢。但較為成熟的製程,市場規模也有500億美元,這500億美元市場,每年仍在緩慢成長,「未來也會到600億美元。
聯電董事長洪嘉聰的這項決定,卻是企業經營策略裡,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。過去18年,每當台積電這條大船換上口徑更大的大炮,聯電也努力要做同樣的事,期待靠技術領先,擴大規模。」因為他算過,聯電的規模,做7奈米沒有效益,中芯、格羅方德,背後有中國政府和阿布達比的資金支持,聯電沒有富爸爸,繼續追先進製程並不理性。王石分析,現在全球晶圓代工的市場規模約為600到700億美元,最先進的製程佔去其中100多億美元市場,像FINFET的市場年成長率達29%。
「18年都是不斷追趕的策略。花旗證券則持續質疑聯電在28奈米的競爭力,給予賣出評等
追趕策略讓聯電長期處於劣勢。在先進製程的戰爭中,聯電這條戰艦愈來愈小,台積電愈來愈大。
許多分析師的疑問是,「不投資先進製程,聯電還會成長嗎?」當中芯、格羅方卓、英特爾都不敢對投資先進製程說不,聯電竟然開了第一槍。2018年《財訊》雙週刊561期曾深入報導,聯電放下18年台積電心結的關鍵轉折,以下為完整全文。文:林宏達、財訊編輯中心 晶圓代工大廠聯電受惠晶圓代工產能供不應求,加上日前與面板驅動IC封測大廠頎邦宣布策略合作,引發市場高度關注。」 他發現,在這個市場裡,聯電的優勢就很明顯了,「聯電的研發資金,比其他所有經營成熟製程的公司加起來還多。UBS(瑞銀集團)也給予買進評等。他發現,破解台積電「累死對手」策略的關鍵,是用理性和紀律,扎實地建立聯電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和財務紀律。
」經常出現的狀況是,聯電趕上台積電最新製程時,這項新製程也過了價格最高的黃金時期,開始降價。如果把聯電和台積電比喻成戰艦。
」上任後,他第一步先從改善財務體質,改善自由現金流開始,不再跟進投資7奈米等技術後,過去幾季,聯電累積現金的速度變快了,甚至有錢可以買庫藏股。但只要聯電一追上,台積電的28奈米就改版,「每次改版,客戶就會改用新製程,」聯電只好再投資一次,台積電光是用這個方式,就已經「累死對手」。
「不再投資12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。聯電董事長洪嘉聰的這項決定,卻是企業經營策略裡,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。
過去18年,每當台積電這條大船換上口徑更大的大炮,聯電也努力要做同樣的事,期待靠技術領先,擴大規模。「18年都是不斷追趕的策略。」 追求投資報酬率,不一定要是市場老大 如果現金流改善,聯電會再投入7奈米技術嗎?王石堅定地表示,「不做。但18 年過去了,這件事卻一直沒有發生。
《財訊》透過正式發言管道,取得共同總經理王石的看法,他上任這400天內,聯電幾乎是「換了一個腦袋」,追求成長的策略已和過去不同。他2008年加入美國聯電後發現,聯電之所以持續在市場上輸給台積電,不在於企圖心,而是策略需要調整。
Photo Credit: 《財訊》雙週刊561期 他把聯電的目標,從追求成為市場老大,變成追求投資報酬率(ROI),「ROI是我們決策的重要指標。但較為成熟的製程,市場規模也有500億美元,這500億美元市場,每年仍在緩慢成長,「未來也會到600億美元。
王石分析,現在全球晶圓代工的市場規模約為600到700億美元,最先進的製程佔去其中100多億美元市場,像FINFET的市場年成長率達29%。「一旦客戶群變小,技術和資源就變少,你持續投入,但是推出的時間會比人家晚。
這個宣布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引起軒然大波,外資分析師看法兩極,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詹家鴻在2018年7月分報告中認為,聯電是「把錢花在正確的地方」,上調聯電的投資評等。Photo Credit: 《財訊》雙週刊561期 聯電換了一個腦袋,王石公開400天密謀計畫 「聯電的客戶群縮小,但先進製程每個世代,產能的投資成本愈來愈高。」因為他算過,聯電的規模,做7奈米沒有效益,中芯、格羅方德,背後有中國政府和阿布達比的資金支持,聯電沒有富爸爸,繼續追先進製程並不理性。「投資技術研發相對便宜,我們在12、14奈米的研發還會繼續。
」像世界先進等公司不靠先進製程,還是照樣賺錢,聯電擁有的12奈米技術,勝過許多競爭者,這都是聯電的優勢。」這是2017年7月,聯電採用共同總經理制後,新接任的王石和簡山傑隨即做了這個極為大膽的決定,宣告聯電開始進行一連串的改革,要扭轉過去18年聯電的競爭劣勢。
「我們到了不能不改變的時候。同樣投入先進製程,聯電就要花更多時間,才能把投資在研發和建置產能的錢收回來。
」他分析,貴的是建置產能,12、14奈米的產能建置相對就少,「要不要擴建,我會依ROI狀況嚴格控制。」 「但不繼續追趕先進製程,是不是對的決定?」為了回答這個問題,王石在公司內部已經追蹤了好幾年。
留言0